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轉貼 工商時報 2014/0601]陸逾百銀行 改抱阿里雲

2014年06月01日 04:10
記者康彰榮/綜合報導

中國推動「去IOE」現況

中美IT大戰儼然開打!中國各行業的「去IOE(IBM、Oracle、EMC)」運動正在發酵,目前已有逾百家金融機構轉向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雲,逐漸實現「去IOE」,專家預期,大陸各行業將掀起一波國產化替代浪潮。

「去IOE」是指企業、部門的IT建設過程中,去除IBM小型機、Oracle數據機及EMC儲存設備。美國司法部在5月19日以商業間諜等罪名起訴5名中國解放軍軍官,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制,包括中央機關採購電腦禁用Windows 8、推動銀行放棄使用IBM高端伺服器,另官媒也指控思科(Cisco)為美國網路間諜同謀;如今,抵制對象有進一步擴大到Oracle和儲存大廠EMC之勢。

新華社報導,阿里雲正在大規模向金融行業推廣其金融雲端服務,目前已有渤海銀行、東海銀行、吳江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運行在阿里雲計算,以此為數百萬用戶提供網路支付服務。

中國證券報引述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曾與Oracle商談數據購買事宜,但Oracle開價3年費用數億元人民幣(下同)。按照阿里巴巴內部核算,如果繼續採用傳統的「IOE」的設備和服務,一年需要支付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費用,於是阿里雲開始開發自有解決方案。

業界人士認為,過去中國的政務、金融系統IT架構,長期建立在國外廠商的設備上,將長期以來的IT架構逐步用雲端計算替換掉,加強資訊安全的可控性,可能將成為趨勢。

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日前證實準備全面替代IBM在中國伺服器業務的浪潮集團也動作頻頻。

報導指出,浪潮的主機系統在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大連銀行等承載關鍵應用,這令IBM、Oracle等國外大廠感受到了壓力。

報導稱,金融企業紛紛與阿里雲、浪潮等本土公司接觸,一旦金融業拉開「去IOE」的大幕,電信、能源等更多行業很可能迅速跟進,進而掀起全面的國產化替代浪潮。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轉貼 工商時報 2014/05/09 學者觀點-國內房市警訊 已現

工商時報 劉佩真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 副研究員
由於台經院所公布的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是以供給面的企業角度為出發點,意即營建業者依據他們的經驗與近距離接觸市場的情況,提供目前營建 業市況及未來營運可能狀況的即時訊息,類似美國全國住宅建築商協會NAHB所公布的建商信心指數,因此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走勢除可瞭解廠商信心水準的變 化狀況,也可反映國內房市景氣的動向。
根據台經院所公布的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走勢可知, 2014年3月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89.44點,較2月修正後之94.42點下跌4.98點,不但已連續3個月呈現下滑態勢,且跌幅創下2011年9 月以來的新高,另一方面,若將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中廠商當月及未來半年的看法進行繪圖,並劃分為--「看法樂觀」、「看法悲觀」、「信心下滑」、「信心 回升」等四個象限,藉此研判各月份信心水準的變化,則可發現營建業廠商對於景氣判斷在2013年12月~2014年3月已連續四個月處於「看法悲觀」的象 限中,再搭配近期營建業市況可知,國內房市警訊已逐步顯現。
事 實上,2014年初以來國內房市景氣在多項利空因素的衝擊下呈現節節敗退的格局,主要是政府對房市調控力道有增無減,以及美國聯準會宣布QE政策於 2014年1月開始逐月減碼,使國內資金逐步流向股市(國內民眾投資於房地產市場的比重持續降低,由2013年第三季的高峰32.4%降至2014年第二 季的21.9%),況且繼公股銀行紛紛加強房貸控管後,民營銀行也祭出新措施嚴控房貸風險,加上買賣雙方對於房價認知的差距再度擴大,更何況房市泡沫化議 題已使購屋者更加審慎思考進場購屋的時間點與房價合理性問題,此外3月中旬發生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爭議所引發的318太陽花學運,政經情勢動盪也影響 329檔期的表現,呈現北冷中南溫的局面。
展望2014年第二季國內房市景氣,雖然針對反服貿協議所引發的政治動盪情勢已稍見緩和,惟七合 一選舉、核四等政治干擾因素接踵而至,再加上雖然央行利率尚無調升利率的跡象,但隨著經濟趨勢的變化、政府查稅等因素,市場資金已開始出現轉移,況且市場 因低利率而願意接受的風險溢酬已壓縮到最小空間,導致風險偏好者不願再將資金挪移至房市,甚至財政部擬推動房地合一課稅政策、政府宣示將抑制大都會房價所 得比至10倍以下、立法院一讀通過提高對非自用住宅提高房屋稅,更何況財政部與台北市聯手整頓房市,確立五大共識(包括拉升囤房者的房屋稅、台北市近 3,600戶豪宅優先採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出租餘屋供弱勢居住者提供減稅獎勵、將透過加速國有土地活化、老舊房屋加速都更等),加上不動產開發業者積極搶 照,短期內市場供給量恐大增,因此繼329檔期呈現旺季不旺氛圍後,2014年第二季國內房市恐出現量縮價平的格局。
甚至2014年第二季 民眾對於未來一年房價的看法,看跌的比例已高於看漲的比例,此與2013年第二季以來看漲比例大於看跌比例的趨勢不同,呈現死亡交叉的局面,顯示市場看法 已出現反轉的跡象;至於受到政府查緝紅單、增加財產交易所得稅等影響,讓投資新成屋或預售屋的投資置產族退場,市場有回歸自住買盤的態勢。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轉貼 工商時報 2014/05/06 專家傳真-探討台灣房價上漲之原因與應對檢討

  • 2014-05-06 01:32
  • 工商時報
  • 張忠本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資深產業顧問
 政府針對房價高漲要打房。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揚言,要將房價在兩年內打降三成。為政者總以為房價上漲都是奸商的炒作。其實在2008年以前台灣房市也曾有過近十年的沉寂,甚至房價下挫,建商也無可奈何。過去六年房價上漲係受客觀總體社經變數之影響:
 一、降遺贈稅資金回流
 遺贈稅降低,海外華人資金回流。據中央銀行統計,2008~2011年民間資金回流逾2兆元,此與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民間資金外流7兆元,成強烈對比。
 二、資金寬鬆利率低廉
 金融海嘯後美國實施QE,全球利率降至空前的低水準。台灣銀行體系有三成閒置資金,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資金多轉往房地產投資,助長房地產價格飆漲。
 三、亞洲都會比價效應
 民進黨執政兩岸對峙8年期間,台灣房地產投資停滯,房價低迷。同期間,香港、上海、北京房價都巨幅上揚,香港豪宅單價有高達一坪850萬元(新台幣)者。在「比價效應」下,造成港資、陸資及台資投資台灣房地產。
 四、美國稽徵海外所得
 美國開徵海外所得,在台之美籍華人多將銀行存款、基金等可稽查之資金轉置房地產,以規避稽徵。
 五、大陸台商資金回流
 早年台商西進中國,資金外移。近年因中國經營環境惡化,特別是沿海地區「騰籠換鳥」,造成台商撤資回台。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標的,遂將資金移轉到房地產,包括囤積工業用地。
 六、台灣投資意願低落
 台灣近年社會及環保意識抬頭,投資意願降低,內外資投資均衰退,如六輕千億元投資停擺。社會資金泛濫,都擠往房地產。
 七、社會累積儲蓄動能
 台灣土地稀有,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加上東方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有錢就會買房地產。民間儲蓄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有一波房產投資潮:為保值買第 二間收租的投資客;舊屋換新屋者;小屋換大屋者;偏遠郊區換市中心者;父母為兒女置產者。以往經驗,房價巨幅上升1~2倍之後,會停滯一段期間,回檔約 1~2成。
 八、預期心理助長投機
 投資房地產者,多是向金融機構貸款,自備款兩、三成,房地產價格漲一成,投資報酬率就是30%~50%。何況利率低至1%~2%左右,有利房地產投資者利用財務槓桿獲得暴利。所以當預期房價上漲時,就有許多投機性假需求助長房價更上一層樓。
 以下提出展望與建言,供各界參考:
 一、雙北市(1)房價與所得比已達12~15倍,世界最高;(2)房價與租金倍數達64年;(3)台北市平均年租金僅及平均房價之1.57%。再再顯示雙北市房價已成強弩之末,回跌可期。
 二、未來兩年台灣有縣市長及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加上兩岸經貿協議(服貿與貨貿),核四公投等形成朝野極端對立,台灣經貿前途堪憂。又有美國QE退場,利率升高之疑慮。投資台灣房地產風險增高,資金將退潮。
 三、台灣有八成人口擁有自用住宅,房地產可能是他們畢生最大的儲蓄投資,若政策造成房價劇跌,絕非多數人所樂見。再說,無論建商或房地產業主,大多已將房地產抵押給銀行,一旦房地產劇跌,將殃及金融安定,如同美國的「房利美」與「房地美」事件,這絕對非全民之福。
 四、媒體說要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台北市都會區的房子之邏輯也未必說得通。其實紐約、香港、東京、上海都會中心的房子也絕非初入社會薪水階層買 得起,故不能以特殊區位之房價作為標準。台北近郊,捷運可抵達地區,如土城、樹林、林口、汐止,還是有卅萬一坪的房子,中、南部房價更低。再說買房子也不 是一次備足總價才能買,大多置產者都是貸借,分年償還。先買小房子,再換大房子,先買郊區,再換都會區。
 五、平抑房價的長期政策應是改革稅制,房地產按實價課稅;其次是廣建捷運,擴大都會區範圍。此刻再推平價國宅,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