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轉載 工商時報 社論]執政者必須誠心傾聽人民的聲音
社論-執政者必須誠心傾聽人民的聲音
2014年12月01日 04:10
這次九合一選舉雖然只是地方選舉,卻是2016年大選的前哨戰。原本在選前預測時,各界就認為執政黨將會受挫,但沒想到開票出來的結果是慘敗,尤其佔全台選舉人數七成的六都選舉,居然只剩下新北市一席;而且選前被樂觀看好至少拿百萬票的朱立倫,竟然只以些微差距小勝。以朱立倫在新北市施政的表現,相對於與新北市素無淵源的游錫堃,這個結果對朱立倫而言應屬非戰之罪,而是民眾對執政黨不滿的投射。除了六都幾乎全軍覆沒之外,全台16縣市,執政黨只保有5席,絲毫沒有發揮現任者的執政優勢,顯示不只新北市,而是全國民眾對執政黨普遍一致的不滿。
若從經濟數據來看,執政黨今年的政績還蠻亮麗的,在多數民主國家,亮麗的經濟數據是勝選的保證。今年的各項數據,除了出口連十紅以外,經濟成長率第三季高達3.63%,全年估計3.43%,相對於前兩年分別只有2.23%與2.06%,今年的成長令人刮目相看;此外,10月份失業率只有3.95%,相對於金融海嘯時期最高紀錄6.13%(2009年8月),簡直是進步太多了。消費者物價上漲年增率在今年10月僅有1.07%,物價十分穩定。痛苦指數(失業率加通貨膨脹率)只有5.02%,這在全球是名列前茅。以這樣的施政成績,從「天龍國」的角度來看,就是躺著選也會贏。可是選舉結果卻恰好相反,連最被看好的朱立倫都會滿頭包。
這個選舉結果顯示民眾積怨已久,藉著選票教訓執政黨。執政黨現任縣市長當選連任者只有新北市的朱立倫、新竹縣的邱鏡淳和台東縣的黃健庭三人,而且都贏得很艱苦。因此不是人選的問題,而是執政黨與民眾脫節的問題,人民的聲音長久以來被忽視,執政黨太看重短期數據,忽略社會的長期氛圍。執政黨不是敗給對手,而是敗給自己。
今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已經是個警訊,然而執政黨內部似乎沒有深切檢討反省,據說還有人認為當時的處理太過軟弱,擔心姑息養奸,因此事件過後,也就船過水無痕,更不當成是執政黨面臨的重大危機。以風險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內容包括風險辨識、風險預測、風險處理,執政黨連風險辨識都沒做好,後面的步驟當然付諸闕如,兵敗如山倒也就不足為奇了。
長久以來的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主計總處常以家計收支調查資料為本,佐以五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或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證明」所得分配沒有惡化,甚至從2009年起還有微幅改善。對於要16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房子的台北市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把選票投給柯文哲,理由不必想也知道。
30歲以下年輕人有一半月薪不到3萬元,而軍公教服務滿25年,50歲左右就可以申請退休,享受七成左右的所得替代率,動輒高達五、六萬元以上。甚至由於早年退休制度的設計偏差,部分中小學退休教育人員,目前領得的月退俸還高過退休當年的月薪,亦即所得替代率超過100%。選前藍營還有人為了鞏固深藍選票,建議對退休軍公教人員每人發放2.5萬元的年終慰問金,幸好沒被採納,否則看在年輕人眼中,尤其在月薪不到3萬元的年輕人眼中,更是「世代剝削」。柯文哲為什麼會拿到那麼多年輕人選票,自然不言可喻。
長期凍薪也是民怨積聚的重要原因。儘管金管會設計「高薪100指數」並鼓勵四大基金積極投資,想要引發更多企業跟進,然而以目前全球化的生產模式,製造業接單超過50%以上是在海外生產,企業獲利的分配除了企業主、投資人、高階經理人及保留盈餘外,當然該給生產因素中勞動力的投入者加薪,然而既然在海外生產,加薪的對象當然不是本地的工人,凍薪也成了合法、合理但不合情的社會積怨。
產學落差造成指考成績只要14分就可以讀大學,但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比比皆是,更嚴重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博、碩士近幾年來快速增加,形成「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的高教育、高失業現象。雖然這是十多年來兩黨累積的「共業」,但在選舉年度裡自然成為執政黨的包袱。更進一步說,馬政府執政已經6年多,也沒有看到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學用落差的犧牲者,自然把選票貢獻給反對黨。
不合理稅制讓所得稅成為稅收的主流,高價位資產的擁有者,財產的年度持有稅(以不動產而言是地價稅和房屋稅)比每月的管理費還低,雖然財政部已逐步調高公告現值並授權地方政府課徵豪宅稅,但效果杯水車薪。更不合理的是遺贈稅低至10%,讓權貴子弟成為世襲的社會高層人士,這可能是被貼標籤的連勝文,此次落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政府應傾聽人民聲音,徹底翻轉政策,否則2016年的另一場考試,就要再被人民死當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